行业趋势
雨后酌情施药防病防腐防早衰

行业趋势
题图:清水农场
近期沿淮、淮南麦区出现连续阴雨天气,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和蔓延。南部抽穗较早的小麦,有些田块已有赤霉病显症。连续阴雨期间有较多颖花扬花的小麦,或者前期用药防治质量不太好的田块,雨后最好及早用高效适用药种补防一次。如果田间已有赤霉病发生,在间晴间雨的天气条件下,赤霉病菌丝仍然会在穗部蔓延,加重病害发生和危害程度,需及早用高效适用药种补治,阻止病菌蔓延到,减少毒素产生。同时根据田间实际情况,结合施用药、肥防治白粉病、纹枯病、腐生杂菌,提高根系活力防早衰。
(本文配图请关注原作者公众号查看)
水清农场五群盐城网友真诚5月5日发微信:小麦已经基本扬花结束,近期天气间隔着有雨,再用药防治赤霉病还有效果吗?
网友柏榕树:有效。小麦授粉后灌浆初期赤霉病菌仍可侵染,但再侵染的程度较轻。
水清:小麦抽穗期,赤霉病主要通过孢子随风雨传播。孢子在小麦开败的花药上萌发,形成菌丝,侵染力会大幅度增强,会进一步侵染颖花、穗轴等部位,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。
赤霉病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,都需要一定的时间,需要持续温暖湿润的条件。所以,并非在扬花期遇雨,小麦赤霉病就一定会较重发生。抗性较好的小麦品种,如中抗赤霉病的红皮麦品种,通常需在扬花期遇连续两天以上的阴雨天气,而且温度较高时,赤霉病才容易较重发生。间晴间雨的天气条件下,要看穗部是否持续湿润。穗部在雨后很快晒干或风干也不容易发病。
上述田块,如果在小麦齐穗后已正常足量施用氰烯菌酯、戊唑醇等高效适用药种防治赤霉病,田间没有赤霉病发生,在近期遇雨的情况下赤霉病发生的风险仍然不大。但如果田间小麦抽穗期不一致,有较多的颖花在扬花期遇雨,最好在雨前或雨后用高效适用药种补防一次。如果前期用药防治质量不太好,为防止后期少量的花在雨期滋生赤霉病菌造成侵染,需及早补防一次。如果田间已有赤霉病发生,在扬花结束后的灌浆期,在间晴间雨的天气条件下,赤霉病菌丝仍然会在穗部蔓延,加重病害发生和危害程度,需及早用高效适用药种补治。
水清农场二群宿迁网友小王5月7日发微信:雨前小麦扬花结束,赤霉病已经用药防治两次,第二次药是雨前两天打的,现在还需要再防治一次吗?
水清:当地近两天出现的这次雨水经过,持续时间不长,赤霉病威胁并不是很大。前期防治赤霉病时间适宜,用药次数正常,正常施用高效适用药种一般有较好防效,不建议再次用药。如果用药品种或施药方法不当,可能影响防效,酌情处置。
水清农场九群淮安种田大户祥林5月8日发微信:现在小麦刚扬花结束,还需要打防赤霉病的药吗?
水清:小麦扬花期遇雨,对前期施药不放心的话,可以补防一次。
水清农场十群种田大户张芹5月5日发微信:我家的小麦已经收花,昨天下田发现有白粉病,病株率在70%左右。田土很干,都开了一指宽的裂缝。今天预计有大雨,要不要防治?
水清:从图片看,田间白粉病发生重,已侵染危害上部主要功能叶。白粉病发生时间长,一直到灌浆后期都会发生和危害,对穗子也会产生严重危害。如果不及早控制,上部功能叶、穗部颖壳等会早枯,光合产物少,会造成结实少、灌浆不足,麦子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下降。建议及早用醚菌酯加戊唑醇或氟环唑等药防治。
大雨能冲掉麦叶表面的白粉,减少田间菌源数量,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田间发病,但雨后高湿适温环境十分有利于该病发生。
张芹5月7日发微信:我家麦田,雨后成这样了,麦子会醉死吗?除了排水,还要釆取哪些措施减少损失。
水清:对受淹麦田,及早排水(参阅《水淹到麦穗了!及早排水防缺氧!》一文。)。排水后,结合防治白粉病,喷施戊唑醇、爱苗苯甲·丙环唑等药兼防纹枯病、赤霉病和腐生杂菌侵染,加喷茂培二磷酸三氢三钾、优质磷酸二氢钾等磷钾肥及叶佳美等中微量元素叶面肥(含促进生根的生物活性物质),促进根系生长和维持根系活力,延缓麦子衰老。
水清农场二群网友粮食种植5月7日发微信:田里小麦发生赤霉病了!雨前没发现,今天突然出现了。现在还有什么办法防治吗?
水清:这麦田在哪里?
粮食种植:在南京六合。第二次防治赤霉病的药是4月29号打的,用的是戊唑·多菌灵。农药公司有人过来看了,说不会再加重发生了,但我们心里没底。:在南京六合。第二次防治赤霉病的药是4月29号打的,用的是戊唑·多菌灵。农药公司有人过来看了,说不会再加重发生了,但我们心里没底。
水清:麦子抽穗结实较早。什么时候播种的?
粮食种植:11月15号播种。再有20天能收了。
水清:从视频看,麦子前期曾受到冻害,田间有小穗发育不全的穗子和早枯的穗子。田间有很多麦穗颖壳、稃片畸形、开张,雨水和病菌孢子等易进入颖花,会加重病害发生。有较多的小穗已发病,部分病小穗稃片上已出现红色霉层,应是赤霉病引起的。出现的红色霉层,是病菌的孢子器和孢子,病菌在麦穗组织中生长发育已有较长时间(应是在抽穗扬花期侵染的),不是在近期下雨的时候才侵染的,只是在高湿条件下长出了霉粉。对这种麦子,如果田间发病率较高,仍可以考虑在雨后使用戊唑醇、氰烯菌酯等药喷雾,阻止病菌生长和蔓延到病部附近健康组织,对穗轴等造成危害,引起更严重的产量损失,同时能减少毒素产生。
麦子什么时候齐穗的?温度高时麦子不用到月底就能收了。近期温度较低,会延缓小麦灌浆和成熟速度。
粮食种植:4月17号前后齐穗,4月21号打了第一次药。
水清 :这麦子早,应该不用到月底就能收了。
盐城大丰网友种田大户Pfnc5月8日发微信:这是不是赤霉病?
网友麦田(江苏省农科院麦病研究专家):不太像。
水清:雨后补治赤霉病,您有哪些用药建议?
麦田:氰烯菌酯、戊唑醇及含有这些药的混配剂可以使用。
水清:对赤霉病已显症田块,哪些药可以用?
麦田:已显症的,不建议再用药防治该病。
水清农场九群泗洪种田大户从头开始5月8日发微信:我这个麦穗,赤霉病才开始发生吗?
网友低调:是的。
水清农场九群安徽巢湖种田大户知止5月8日发微信:请问这是赤霉病吗?
芜湖网友飘香:小红头,不是赤霉病是啥呀?
知止:现在只是皮上有颜色,麦粒上还没有感染。现在施药能防治一部分吗?
飘香:这就不知道了。
水清:从图片看,小麦颖花受害比较缓慢,而且已见发病症状,不像是赤霉病。赤霉病病菌侵染力很强,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期一般从麦穗外观看不出明显的异常,一显症就会出现白穗、白壳,而通常见不到红粉等特征性症状。见到红粉,通常已是后期,病情基本稳定了。
从本群低调网友反映的情况和他发的麦子受害照片(参阅《惨!小麦赤霉病两遍高效药没能防住!》一文。)可以看出,他田里的小麦,赤霉病病菌集中在4月中旬初扬花期侵染,在较适宜的条件下迅速侵染稃片、颖壳、籽粒和穗轴等部位,半个月过后,到4月底5月底,集中显症,出现大量颖壳发白的小穗,籽粒因受侵染早迟不同而灌浆程度不一致。 到这时,随着颖壳、籽粒外表组织老健,抗御病菌侵染的能力会增强,病株率和病粒率会趋于稳定。只是在灌浆期遇连续阴雨、温度较高的条件下,病菌会进一步扩散、蔓延,病粒率会有所提高,染病粒受害程度会加重,病菌产生毒素的量也会进一步增加。所以,对发病田块,如果后期有连续阴雨天气出现,在雨后加用适宜的药种如戊唑醇等防治一次,也是有必要的。如果田间有白粉病发生,可以考虑加用醚菌酯(将戊唑醇与醚菌酯混用)。醚菌酯对白粉病有稳定的防效,较大剂量使用对赤霉病也有较好的兼治作用。醚菌酯被麦株吸收后,能沿木质部向上传导,但不能沿韧皮部反向传导,喷到叶片上的药物不能到达穗部,因此,用于防治赤霉病时需注意对穗部喷药。
射阳贺北农资技术交流群网友最美的时光5月9日发微信:请帮我看一下这麦子,田里有一个半个的,需要打药水吗?
网友人生何处不相逢:立马打药。
最美的时光:要打什么药?
人生何处不相逢:大剂量多菌灵,能控制病情不加重。
网友李春:小麦扬花结束,打药只是亡羊补牢。
网友无语:现在打药应该没用了。
人生何处不相逢:打了有用。
网友丁维亮 :实践证明,这种情况用龙灯福连戊唑·多菌灵能控制病情,使籽粒饱满。
水清:从图片看,小麦颖壳出现变色受损症状,不一定是赤霉病引起的,有可能是扬花期遇雨,一些腐生菌在开败的花药、柱头等部位孳生,进而有限侵染了附近的稃片,使其变色。建议检查一下籽粒是否受侵染。
赤霉病病菌侵染力强,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向颖花各部位及穗轴等部位迅速扩展蔓延,可造成较大危害。腐生杂菌对小麦健康组织侵染力弱,一般不造成太大的危害,但在温度、湿度等条件十分有利,或者麦穗早衰时,也可能侵染造成较大危害,一些镰孢菌还可能与赤霉病菌一样产生毒素、形成红粉。
据天气预报信息,当地5月中旬小麦灌浆期有连续阴雨经过,可能造成赤霉菌、腐生菌的蔓延,对受害颖花较多的田块,最好结合防治白粉病和喷施叶面肥等施药预防一次。多菌灵、甲基硫菌灵及戊唑醇、爱苗苯甲·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,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,杀菌谱广,施用后能进入颖壳等麦穗组织内部,阻止赤霉菌及腐生杂菌的侵染,减轻危害。
本年度小麦基本苗多,中后期群体大,加上冬春季阴雨天多,小麦根系发育一般不太好,灌浆中后期根系易早衰,遇大雨后暴晴等激变天气易生理性缺水,出现麦株早衰甚至早枯的现象。近期可以喷施茂培二磷酸三氢三钾、优质磷酸二氢钾等磷钾肥及叶佳美等中微量元素叶面肥(含促进生根的生物活性物质),促进根系生长和维持根系活力。
扬州江都网友金梅5月9日发微信:这是不是赤霉病早期症状?
水清:从图片看,小麦颖片外侧受损变色较普遍。如果有可能,把颖片剥开,检查其内侧是否受害,检查内部小花的稃片等是否受害。
在小麦抽穗扬花期,赤霉病病菌一般不能侵染叶片、叶鞘等老健组织。在小穗基部两侧外围的颖片,发育较早,与内围小花的稃片(内稃和外稃)相比组织也更老健,更不容易被赤霉病菌侵染。赤霉病菌孢子在开败的花药等部位萌发形成菌丝后,通常先在小花内围器官组织中侵染,籽粒、内稃、外稃和小穗轴(会继而在组织内侵入主轴等部位)会先后被侵染,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病和危害。因此,如果经剥查,内围的籽粒、内稃、外稃等部位不受害,而颖片受害,一般不是赤霉病引起的。可能的原因是,颖片外部受触杀药害或风刮等机械损伤,引起变色。在雨湿条件下受损部位进而受到弱寄生菌的侵染,可能形成霉层等。